{webname}

图片

《天津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专家解读
来源:市残联 发布时间:2022-06-24 18:30

政策原文: mg老虎机游戏大厅_mg老虎机平台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日前,mg老虎机游戏大厅办公厅印发了《天津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市残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残疾预防重点问题进行解读。

■看点1——推进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

问题一:如何才能开展切实有效的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

市残联康复部元芳:人生每个阶段面临不同的致残风险,各类场所也存在不同的致残因素。要面向各类人群,特别是重点人群,围绕遗传与发育、疾病、伤害等致残因素,大力普及残疾预防科学防控和康复知识。用好传统媒体、新媒体矩阵等宣传资源,充分利用残疾预防日等重要宣传节点,创新宣传作品,扩大残疾预防知识宣传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并完善残疾预防科普知识资源库,定期更新发布残疾预防知识。逐步把残疾预防知识融入医疗保健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等职业培训课程和教材,培育科普宣传骨干队伍。

■看点2——推进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行动

问题二:我市有哪些政策和措施可以预防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

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王鹏:我市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体系,针对孕前、孕中、产后三个阶段分别开展筛查、干预和救助。孕前服务包括婚前保健、孕前乙肝梅毒筛查、叶酸补服和优生健康检查,评估妊娠风险。孕中服务包括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等产前筛查及诊断,对阳性病例进行干预,减少严重缺陷儿的出生。产后服务包括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筛查,儿童听力障碍、先天性白内障、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和孤独症筛查,及时进行转诊干预,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看点3——推进疾病致残防控行动

问题三:我国主要致残慢性疾病有哪些?该如何预防?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卓:我国主要致残的慢性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致残防控工作首先应从预防入手,加强慢性病三级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疾病的致病因素或者危险因素采取措施,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油低盐低糖饮食;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延缓疾病的发展;在疾病的临床期,针对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及时有效地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残疾。

问题四:可能导致残疾的地方病主要包括哪些?如何预防地方病致残?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洋:天津市地方病中可能导致残疾的有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骨症。

地方性克汀病是一种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而引起的以脑发育障碍和体格发育落后为主要特征的地方病,是我国主要致残性地方病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天津市自1995年实行“全民食盐加碘”政策以来,克汀病患者已大幅减少,目前已无记录在册的患者。

尽管如此,预防地方性克汀病工作仍不容忽视,主要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持续推进“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策略,积极实施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策略,开展科学补碘的健康教育工作,引导普通群众主动食用加碘盐;二级预防为开展人群碘营养水平监测,每年对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开展碘营养监测,并实施“现症病人”管理制度,力争做到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为一旦发现克汀病患者,及时对其进行补碘、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和专门对症训练等治疗。

地方性氟骨症是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居民,因摄入过量氟化物而引起的以四肢大关节、颈和腰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以及骨和关节X线征象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骨病,严重患者会造成劳动能力降低或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卧床不起。

天津主要是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目前现存患者均生活在涉农区历史高水氟乡镇。预防和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控制氟源,降低饮水氟含量,使之符合饮水卫生标准,措施包括改换水源、饮水除氟、同时减少氟的吸收、促进氟的排泄、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可以起到预防和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作用。目前我市主要通过三级预防对地方性氟骨症进行防治,一是改水和宣传;二是在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开展水氟含量和儿童氟斑牙监测,通过以监促管,确保水氟含量达标,同时对地方性氟骨症患者实行个案管理,力争做到病人早发现和早治疗;三是对地方性氟骨症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对症治疗。

问题五:如何加强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与管理?

市安定医院精神科医生刘东旺:一是强化健教宣传,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健全科普宣传网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制作专业权威、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资料,要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网站、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直播等网络新媒体,地铁、公交、地标性建筑、固定广告宣传点位等线下实体等多种类宣传渠道相结合。二是将心理健康服务重心前移。依托各区心理健康体验中心、街镇心灵驿站、村(社区)心理辅导室等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发挥市区两级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对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看点4——推进伤害致残防控行动

问题六:儿童、老年人是意外伤害致残的高风险人群,如何有效防控这两类人群的伤害致残?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卓:首先要建立多部门跨专业合作的综合防控机制,构建伤害综合防控网络。第二要针对性地加强伤害防控宣传与教育工作,如针对儿童、老年人、家长及监护人、学校和照护机构管理者、公众等制定科学的宣传教育策略。第三要做好环境建设和改善,减少儿童和老年人居住活动的场所中可能导致伤害的危险因素。第四是加强医疗救治和康复体系,提高医疗系统的急救能力和覆盖范围,加强儿童看护和老年人照护。第五是完善伤害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分析监测数据、评估伤害防控效果,制定和完善伤害预防的政策和策略。

问题七:道路交通事故一直是致死致残的高危因素,“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有效防控道路交通伤害致残?

市公安交管局交警总队事故支队赵伟民:按照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部署,?2019年以来,我市持续围绕“五大行动”、“六大提升”、“六大攻坚”工作,从源头管控、秩序管理、社会宣传、科技支撑、立法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事故预防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21年全年交通死亡事故起数和人数较2020年分别下降12.42%和15.33%,我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成效明显。

近日,我市出台《天津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管理。天津交警将继续按照公安部交管局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总体安排,在市公安局的指挥带领下,主动围绕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让群众出行更加安全这一目标,持续深入开展事故预防工作。一是强化源头隐患歼灭,严把车辆、驾驶人等源头准入关口,进一步夯实道路安全基础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推进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加大农村公路安全设施生命防护工程的建设力度,不断强化农村道路安全隐患突出路口路段治理。二是持续严管交通秩序,从交通秩序管理出发,治理路口冲突点,整治公路主干线,严管社会交通面,严查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拼车包车超员等易肇事肇祸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三是强化信息精准治理,深化交通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强化精准执法、精准指导和精准治理,努力提升我们精准施策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四是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加强交通安全宣传、警示、教育,持续推动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等“七进”常态化宣传工作,借助各级媒体平台、天津交警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让广大群众更加重视交通安全,进而共建共营文明、安全的道路交通出行环境。五是重视配合协同共治,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配合,积极破解重点车辆源头管理、务农务工等人员集中出行、事故伤员救治救助等难题。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工作任务也更加艰巨,相信在全社会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交通出行安全的背景环境下,我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一定能够继续稳扎稳打,取得良好的成效,有效防控道路交通伤害致残。

■看点5——推进康复服务促进行动

问题八:“提升医疗救治效率”是我市《行动计划》中的特有内容。还提到落实《天津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我市是如何加强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救治效率的?

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科长、副主任医师邵小颖:市卫生健康委、市急救中心以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为抓手,以缩短院前医疗急救反应时间为目标,通过创新统一规划、统一接报、统一质控,明确人员配置、明确经费保障的“三统一、两明确”建设模式,打造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安全可靠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2021年9月1日,《天津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正式施行,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是统一规划。按标准统一对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和救护车进行规划布局。急救站点采取“市管区建”模式,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6个急救分中心和全市204个急救站点均已正常运行;全市共有救护车449辆,用车高峰时段能够实现220辆救护车同时备勤,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降至9分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统一接报。院前医疗急救呼叫电话由市急救中心统一接报、分级调派。全市调度席位43个,实现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100%。强化院前院内信息互联,前移救治关口,已实现全市44家医疗单位与院前急救机构院前告知系统连通。

三是统一质控。制定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和重点考核指标,优化急救流程,更新技术指南,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是明确人员配置。灵活通过编制内配置、医疗机构派出、劳务派遣等多种形式,按照急救单元组标准配置一线人员,全市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医生已达到658人,人员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

五是明确经费保障。采取通过院前医疗急救收费、编内人员财政补助补偿和纳入天津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解决经费问题。充分体现了天津市院前医疗急救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保证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平稳运转。

问题九:未来几年,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市残联康复部主任朱爱军:“十四五”期间,市残联将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构建与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着力增强专业化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

一是完善残疾人康复保障政策。实施并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天津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管理办法》,做好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救助有效衔接。推动完善持证精神残疾人住院和门诊服药补贴政策。实施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区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

二是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大力推动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改扩建工程。逐步规范建立资源教室,健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加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日常监管和定期评估,深化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织开展脊髓损伤患者“希望之家”等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项目。

三是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实施天津市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规范化培训,实现残联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全覆盖,定点机构人员愿训尽训目标。开展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技能培训,加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培训,提升基层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定期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为残疾人提供或帮助残疾人获得康复医疗、训练、护理、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开展康复服务质量评价和满意度调查,有效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质量。

附件:

IE版本小于10,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